有的人能够十年如一日,专注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有的人三天都坚持不了,一件小事都无法做好。
做好一件事,需要体力、智力、心力的协同配合。
即使体力充沛智力具备,如果心力不够也同样无法完成任务。
意志力属于心力范畴,据心理学研究,意志力并不是可以无限使用的。
人在做事时,需要消耗意志力,意志力耗尽则行动无法继续。
比如有的孩子知道要认真学习的道理,也想要得到骄人的成绩,但是并不能够持久地投入学习。这不是因为体力或智力不够,而是因为意志力贫乏不够消耗。
但是一个不愿学习的孩子有可能废寝忘食地玩游戏,甚至有导致猝死的事例。这是因为其意志力超过体力,以致体力消耗过度产生问题。
那么为什么很多孩子玩电子游戏不怕苦不怕累,却对学习不感兴趣懒得投入呢?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以4~5岁的孩子为对象,进行了一项闻名世界的糖果实验。
孩子们被分别安排坐在放好糖果的桌子前,然后教授告诉孩子们他要出去,15分钟之后才能回来。
“你们随时都可以把糖吃掉,但如果你们中有谁能在老师回来前都忍住没吃糖的话,那么我会再奖励他一颗糖。”
意志力较弱的孩子等不了15分钟,甚至在老师刚刚走出房门就急着把糖吃掉了。
意志力强的孩子能忍耐超过15分钟的糖果诱惑,从而得到第二颗糖。
若干年后,当时忍住的孩子与没忍住的孩子,不论是在学习成绩上,还是与同龄人的相处上,甚至自我成长上都体现出了很大的差异。
甘愿放弃眼前的即时满足期望得到更大的长远价值,这在心理学中称为“延迟满足”。
众所周知,电子游戏的设计正是迎合人性的弱点,具有即时反馈、随机奖赏等诱导性机制。学习的反馈周期较长,它的效果是隐蔽的、非即时性的,需要用定力坚持和等待。
可以发现,热衷于电子游戏的孩子心态浮躁,追求即时满足,而热爱学习的孩子定力较强,能够延迟满足。
问题是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获得延迟满足的能力呢?
那些作出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等都是延迟满足型的,你可以看成他们是在玩一个超大型的游戏,这个游戏的升级周期不是一个小时或几天,而是一年甚至数十年,量变引起质变,他们的人生境界和事业成就与常人截然不同。
所以一个人的定力与他的理想信念、思想境界、价值取向、灵性智慧有关。
一个人眼界宏大、心胸广阔、思想深刻,他的眼睛自然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他的思维自然能超越眼前时空的限制,到达更广大的时间和空间,他的心灵自然能够安定,迎接将来更好的结果。
追求即时满足的人内心是浮躁的、缺乏信念和智慧的,他们只看见短暂狭小的眼前世界,无法想像更广大长远的未来时空。
有人认为延迟满足是一种对内心欲望的抑制,并不是,而是基于一种更广阔的了解和看见,是自然的,轻松的。
释迦牟尼放弃了王子之位去做一个苦行僧,他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勇气和毅力?
因为他看到了整个宇宙的无限空间,他看到了过去未来的无穷时间,他看到了生死流转的无常苦痛,所以他就拥有了强大的心力,自自然然地去做他认为有价值的事。
王阳明是儒家圣人,一生成就“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
先生十二岁时曾作诗《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此诗可见其气魄眼界非同一般。
阳明心学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事上磨炼反求诸己,光明心体自然显现。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行为是内在心灵的反映,世界是内在心灵的反映。
要想给孩子一个幸福的人生,一个丰足的世界,就要给他一颗光明智慧的心。
心体澄明,便可照亮黑暗驱除阴影,拥有智慧和力量。
因而,教育的根本是育“心”。
我们常说的意志力是心力的体现,心无力万事皆休,心有力无事不成。
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又云:修身在正其心者,心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中国传统教育自古重“道”轻“术”,而今天的教育大都离“道”求“术”。
然而,书本上的文化知识都是“术”,何以求“道”?
这是所有家长、老师、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