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一万小时法则之再解读(上)
什么是一万小时法则?
畅销书作者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在《异类》中写道:“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追溯一万小时的源起,要说到诺贝尔奖得主赫伯特•西蒙发表的一篇比较国际象棋大师与新手的论文,其中首次提到专业技能习得大概需要10年时间。
还需提到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博士,而格拉德威尔一万小时法则正引用自埃里克森的一组对小提琴学生的研究结果。把学院学习小提琴演奏的学生分成三小组。第一组是学生中的明星人物,具有成为世界级小提琴演奏家的潜力,第二组的学生只被大家认为“比较优秀”,第三组学生的小提琴演奏水平被认为永远不可能达到专业水准,他们将来的目标只是成为一名公立学校的音乐教师。到20岁,第一组卓越的演奏者已经练习了1万小时,比较优秀的学生练习的时间是8000小时,未来的音乐教师练习的时间只有4000小时。
格拉德韦尔一直致力于把对古典音乐家、冰球运动员等的心理学实验、社会学研究的统计调查总结成通俗的语言进行科普。而1万小时法则,正是根据埃里克森实验中,到20岁,第一组卓越的演奏者已经练习了1万小时这一结果总结出来的。
一万小时法则的误读,埃里克森认为“1万小时法则”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它满足了人类发现某种简单的因果关系的渴望:只要你在任何一件事情上花1万小时来练习,就会成为大师。但这一法则存在一些问题:
1. 1万小时只是小提琴学生中卓越的演奏者到20岁时已经练习的时间。在朝着一流小提琴家的方向奋进中,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是2万个小时或更多。
2. 不同专业领域的技能习得时间与练习时间并不存在一万小时的最低阈值。比如世界上能记住最长数字串的第一人史蒂夫•法隆只经历了200个小时的练习。
3. 表演与练习并不是同一回事。研究对象是音乐家进行的刻意练习,与另外一些可能被贴上练习标签的其它各类活动是有区别的。
4. 在某一特定的行业或领域,人们能否通过参加足够多的刻意练习变成业内的杰出人物,依然没有定论。
既然1万小时法则,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那成为行业精英到底需要多少时间,怎么做才能最快速度完成从新手到卓越专家的蜕变呢?下期,我们将为大家继续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