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一万小时法则之再解读(中)
前两期,我们澄清了一万小时法则的一些误区,也讲了在某一个领域的专业程度,与练习时长并没有因果关系,而与如何练习关系紧密。不断重复只是“天真练习”,无法带来进步。“正确的练习”需要有目标,专注,有反馈等。除此之外,还得引出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表征”。在任何一个行业或领域,技能与心理表征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良性循环:你的技能越娴熟,创建的心理表征就越好;而心理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地提升技能。
心理表征: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比如:狗。当我们没听说过狗,我们听到这个字时,是不会有任何概念的,这个词对你来说也没有任何意义。但当我们开始养狗,我们去了解狗的品种,狗的习性,甚至狗这个物种的演化历史,当我们开始养狗时,与它的互动,对他的照料,它对我们的态度等等,都在充实脑袋中关于狗的理解,所有的信息也都被整合到一个全面的概念中,这个概念由“狗”这个词来表征。
那如何创建表征呢?
1 寻求导师或书籍
在学习一门知识或技能时,与自己摸索相比,找到优秀的老师或者入门书,让他们指导你接触这个领域的内容,入门效果事半功倍。
2 心中有构图
围绕着关键词,主动学习,然后建立框架,完成思维导图,再进行细节填充。
3 练习及即时反馈
整个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行动,启用“有目的的练习”,并经过现实的反馈,修正错误,进而改善心理表征的图。
4 整合成心理表征
经过反复练习修正,扩大系统,完善内容,一些原本抽象的东西会变成具象的,落地的,甚至是习惯,自动化行为。久而久之,那些关键词以及围绕其建立的图会被拼凑在一起,整合成心理表征。
5 不断复盘,不断完善
任何知识和技能都需要持续练习,持续更新才能使表征不褪色,并且越来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