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是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他于1925年所著《家庭教育》一书至今已再版了几十次,当真称得上“家教经典”。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他的家教智慧。
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以下)这些原则都是根据最近儿童心理的学说和我个人的教学经验写成的。我的目的是与格(格里高来)、詹(詹姆士)二氏相同的,就是‘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使得做教师的做家长的读了,都能了解,都能应用,并供同仁的研讨”。
原则一: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这一条是依据了儿童好游戏、好动的心理。儿童自己动手,就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自己动手即是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得到直接的经验,就知道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事物的本质。
陈鹤琴说:“‘做'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经验的,都要靠‘做’的”。“所以,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让他自己做。”
原则二: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是,按行为心理学说来,思想原来也是一种行动。儿童不仅喜欢动手、动脚,而且也喜欢思想。因此,学校里的各种活动,各种教学,都不应该直接去说明种种结果,应当让儿童自己去实验,去思考,去求结果。陈鹤琴说:“直接经验、自己思想,是学习中唯一的门径”。
原则三: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
这一条也是强调儿童动手去做,去亲身实践。譬如游泳,在陆地上学是没有用的。譬如烧饭,在教室里讲饭怎样煮,也是没有用的,“一定要使他们在适当的自然环境之内,得到相当的学习”。
原则四: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是,小孩子喜欢野外生活的心理特点。小孩子到门外去就欢喜,终日关在屋子里就不高兴。所以,门外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儿童的世界。探讨自然的神秘,研究社会的实际问题,都是儿童的活教材。
陈鹤琴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原则五: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喜欢称赞的心理特点。你称赞他就高兴,你骂他就反感。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去鼓励儿童怎样做人,怎样求学。即“要用鼓励的方法,来控制儿童的行为,来督促儿童求学”。旧式学校总是用消极的方法来制裁儿童,这种制裁是不会发生多大效果的,有时候反而容易引起他的反感。
原则六: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和原则四相同。儿童喜欢野外生活,到野外的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探讨、去追求,就可获得确实而经济的直接知识。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知识,儿童完全没有经验过,读了也不可能完全理会。所以,必须让儿童到大自然、大社会中,通过“现代”的活教材研究到“过去”的死知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