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来源:  作者:刘士琦  录入:刘士琦  发布时间:2021/3/8 15:16:43  浏览次数:75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22课,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课文主要讲了几个小故事?(生读)

、追根溯源,释疑解疑

1.学习叔侄对话,质疑“中华不振”

1)这节课首先让我们一起穿越到1911年的奉天,来看看第二个小故事吧,翻开书找一找在课文的什么地方?

2)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读11自然段,老师读旁白。

3少年恩来疑惑不解,他不解的是什么?

4是啊,我们中国的大好河山,却被外国人占据。这正是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哪!(指名读、齐读)

2.体会“中华不振”

1)这短短的几个字,让十二岁的恩来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直到有一次他背着伯父来到了那个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带和别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同学们,这个景象我们现在好像比较常见,可是你们知道那时候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吗?

出示图片资料:那时候的中华大地因为水灾到处饥荒横行、疾病肆虐,仅东北的一场鼠疫就夺走了近六万人的生命。

3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在一片土地上,别处名不聊生,这里却是——热闹非凡。看,孩子们,这就是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一个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地方。再来看看真实的百姓生活的地方,你的内心有什么阅读感受吗

是的,孩子们,这样的对比刺痛了少年周恩来的眼睛,而下面发生的一件令人发指的事情则刺痛了他的心。

3.交流汇报,控诉“中华不振”

 1)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16自然段,听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师配乐朗读)

2)听了刚才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还看到什么?你还听到了什么?

(妇女痛哭、巡警训斥、同胞劝慰)

3)其实,周恩来看到了一件什么事?

4)面对这样的事,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反应。课文里写了哪些人的反应?有何不同?请默读16自然段,用横线圈划出相关语句并做上批注。

人物

反应

妇女

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

巡警

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围观的中国人

紧握着拳头;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5)巡警的态度

在这里,谁还发现哪个人物的态度?

7)围观的中国人的态度:围观的中国人是什么态度: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是什么情绪让他们握紧了拳头?  

师:此时,你握紧拳头,你想干什么?

师:你想狠狠地打。你还想?

师:你已经怒火中烧了。同学们,我们握紧了拳头,都想揍人用文中的一个词就是想要? 该不该?敢不敢?

师:围观的群众还有什么反应?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8)预设:女人的哭诉

这个女人的亲人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却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出示:她原本指望巡警局···反而训斥她);这个女人的亲人可能是她辛苦赚钱养家糊口的丈夫却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指名再读)

小练习:她原本指望围观的同胞能向她伸出援助之手,谁知                  

            她原本指望                            ,谁知                   

8)假如当时你就是周恩来,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面

预设:你想对妇女说;对巡警说;对肇事的外国人说;对群众说·····

9)同学们,在当时的中国,这样的事情难道只有一件两件吗?就让我们来到上海外滩公园门口。(播放当时的背景录相)

11)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当时的外国人如此蔑视我们中国人吗?让我们一起翻开那段屈辱史。

12)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里的一切都是源于——中华不振(师再加一个“!”)

13)此时你的内心肯定百感交集,老师理解你们的感受,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哪!让我们将愤怒化作朗读的武器,展现出来吧!

4.理解“中华不振”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沉重分量,政府腐败无能,国家贫穷落后,人民在自己的领土上受欺凌。这都是“中华不振”的根本原因啊!

5.升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一个想法在他的心中萌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指课题,生齐读)。

2)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6.拓展延伸,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1917年,19岁的周恩来在同学和师友的帮助下,筹到一笔赴日本留学的经费。出国前,他回到母校,与小学时的老师和同学话别。他给同学写下的写下了这首诗。谁来读一读?

(2)正是因为周恩来看到了中华不振,他立志想要振兴中华,所以他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让我们饱含深情,再读(齐读)。

  3)是的,振兴中华成为了周恩来肩负的志向。1917年,他前后前往日本、法国留学,学习先进的文化理念;1921年,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周恩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而奔走。1976年1月,积劳成疾的周恩来在北京逝世,那年,首都百万群众,泪洒十里长街,极其沉痛地悼念敬爱的周总理。

四、总结全文,学习立志

1.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像周恩来、钱学森等这样的一大批伟人、名人,他们从小立志读书,才成就了他们的远大理想。从1949年到2020年,我们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让我们来跟着时光机穿梭着71周年。(播放视频)

2.这些年里我们祖国在进步,外国人再也不会想百年之前那样轻视我们。我们实现了振兴中华,但仍有一些“不振”的地方还需要我们努力:

1)中国每年从国外进口芯片的金额超过17500亿,尽管如此,还进口不到高端芯片。

2)美国第一艘航母建于1912年,而中国在2019年才自主研发出第一艘航母。

3)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诺贝尔奖评比中,美国共有386人获奖,而中国只有两人。

4)在最新发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前20名中,美国有10所大学上榜,而中国只有一所大学。

5)美国在药品研发数量约占全球的一半,而中国仅为4.1%。

我们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应该立下怎样的志向呢?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华少年,你们现在为什么而读书呢?静静地思考五秒钟,说出你的志向。

2.讨论交流

3.有志者当铭记我们今天的誓言——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读书,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而读书,愿相会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

4.齐读《少年中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