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教育公平,让爱温暖每一个孩子 ——冶山中心小学开展“冶说教育”分享活动
4月27日下午,冶山中心小学开展“冶说教育”分享活动,主讲人戴晨老师围绕融合教育的内涵、发展历程及实践形式等内容,展开了深入且富有感染力的讲述,传递了融合教育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戴晨老师介绍,融合教育又称全纳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这一国际教育思潮的核心是倡导普通学校接纳所有学生,通过多样化教育举措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反对教育隔离带来的歧视与排斥,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特殊教育针对特殊需要学生,在我国主要服务10类残疾学生,融合教育则致力于为他们营造平等的教育环境,消除歧视与标签。 在回顾融合教育的发展历程时,戴晨老师提到,20世纪中期北欧的“正常化”思潮,唤醒了社会对特殊人群的关注,推动“非机构化运动”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国家发起的“回归主流”运动,倡导将特殊儿童安置到普通学校;英国等西欧国家的“一体化”运动,促进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全纳教育思潮,更是为融合教育指明方向,平等、参与、共享成为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在国际和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得到广泛践行。
谈及我国融合教育的实施,戴晨老师着重介绍了随班就读这一重要实践形式。随班就读指特殊需要学生在普通班与普通学生一同接受教育,在我国经历了民间探索、政府推广和推进发展等阶段。从徐白仑先生发起“金钥匙计划”,到原国家教委开展试验,再到教育部进行支持保障体系实验,随班就读取得了一定发展,学生数量从1993年的6.88万增长到2010年的25.96万。不过,目前随班就读仍面临规模不大、质量不高的问题。戴晨老师强调,建立完善保障体系、开展专业合作至关重要,普通学校应设置资源教室,更重要的是树立融合理念,给予特殊学生人文关怀,让接纳、共享、参与成为教育常态。
戴晨老师在分享最后呼吁,融合教育是一场温暖的教育革命,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和努力。希望大家携手共进,用爱与包容为特殊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教育的阳光下茁壮成长。